咨询热线
0898-08980898传真:0898-08980898
从实验室到养殖场:一项替抗技术如何重塑农业养殖生态?
在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的微生物实验室里,一组关于肉豆蔻酸抑制致病菌的电镜图像至今清晰 —— 这是 00 后 大学生沙宇昕团队研发 昕农优抗素 的关键证据。这项诞生于校园的复合替抗技术,不仅填补了国内完全替抗产品的空白,更通过 高校研发 + 企业转化 + 农户应用 的链条,为农业养殖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样本。
禁抗时代的技术破局:从 117 家养殖场走出的 优抗素
2020 年国家 禁抗令 全面实施后,养殖业面临着一个棘手难题:失去抗生素护航,畜禽发病率上升、养殖效益下滑。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,禁抗初期行业直接经济损失显著,而市场上 90% 的替抗产品因功能单一、效果不稳定难以满足需求。
此时,正在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就读的沙宇昕,带着父亲饲料厂的实践经验,与导师姜明明博士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。我们筛选了上百种天然物质,最终发现肉豆蔻酸在低浓度下(1.2-4.8ppm)就能高效抑制产气荚膜梭菌等致病菌,效果远超传统植物提取物。 沙宇昕团队的研究笔记里,记录着 300 多次试验的关键数据。
更关键的突破在于工艺创新。团队研发的 肠溶缓释靶向释放技术,让替抗成分能精准送达肠道中后部,药效持续 24 小时,较传统添加剂减少 60% 使用量。在全国 8 省 24 地的 117 家养殖场试验中,使用该技术的生猪日增重提升 12.6%,蛋鸡产蛋率提高 1%,赤痢发病率从 7.7% 降至 0,数据印证了技术的商业化潜力。
校企协同的 创新孵化器:高校如何培育农业黑科技?
这项技术的诞生,离不开高校创新生态的滋养。在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,沙宇昕团队享受着 产学研用 全链条支持:学校开放省级检验检测中心,提供价值超 500 万元的实验设备;姜明明博士带领的硕博团队全程指导,将《中药生物菌肽蛋白加工工艺》课题成果转化为产品配方;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,让学生能在生产线上完成从实验室样品到工业化产品的跨越。
不是所有肉豆蔻酸都能成为 优抗素 。 该校动物医学专业主任姜辉介绍,学校建立的 筛选 - 中试 - 验证 体系,确保了技术落地性 —— 从核心原料的 MIC(最小抑菌浓度)测定,到不同畜禽品种的配方微调,再到养殖现场的效果追踪,每个环节都有师生团队深度参与。这种模式下,团队仅用 2 年就拿下 1 项发明专利、3 项实用新型专利,相关成果入选全国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典型案例。
在牡丹江市郊的嘉润农牧科技公司养殖场,一本 无抗养殖台账 记录着技术的价值:使用 优抗素 后,每头生猪饲料成本降低 8 元,发病率下降 23 个百分点,年增收超 30 万元。这样的变化,正在 164 家合作企业和 340 户农户中同步发生。
高校提供技术火种,政府添柴加火,企业才能燎原。 沙宇昕记得,公司成立初期,牡丹江市人社局的种子基金、农业农村局的生产许可指导,让实验室技术快速转化为生产力。如今,3000 平方米的生产基地年产 1.2 万吨替抗产品,不仅带动 17 名大学生就业,更通过 定制配方 + 技术服务 模式,为 115 家特色养殖户量身打造貉貂肠道调理等专用添加剂,让 无抗养殖 从概念变为现实。
农业农村部《全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方案》明确提出,要 推广应用无残留的绿色兽药。从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的实验室到广袤的黑土地养殖场,沙宇昕团队的实践证明:当高校创新基因注入农业产业,当青年智慧扎根乡土,一项技术就能激活一个行业的绿色变革。